经书法宝 · 2023年1月28日

佛教基础知识

“四圣谛”: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道圣谛。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说,乃至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谛”就是如实不颠倒,即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

概述

一、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二、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三、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这是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槃。

四、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这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就可解脱生死。

苦圣谛———————————————————————————————————————

苦即是逼恼的意思。众生经常被无常所患累、所逼恼,所以说是苦。苦相可分为三苦以及八苦;苦果可分为有情世间以及器世间两种果报。

苦处

⑴有情世间:众生的身心活动,称为有情世间。

⒈根据众生的种类来分:

一、天道;二、人间道;三、修罗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 六、地狱道。

⒉根据三界来分别:

佛教术语中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或指断界、离界、灭界等三种无为解脱之道

一、欲界:有饮食、睡眠、情爱(淫欲),这三种欲望。欲界的众生皆具有此三种欲望,然而人类除了这三种欲望外,还加上爱财,爱名,称为五欲。

二、色界:此界的众生都是依据禅定进入色界,没有欲界众生的欲望,唯有清净微妙的色身。

三、无色界:无色界的众生不但没有欲望;而且也没有身形的器界;他们没有身体,也没有外在物质的世间;只有五蕴中的“受”、“想”、“行”、“识”等的心,以及心所在发生活动。

⑵器世间:根据地、水、火、风四大所形成的物质,以及星球、日月、山河大地,乃至小如针线等物质,以及物质的活动现象,如光、声音、风、冷、热等。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是由我们过去的烦恼,造种种业所形成的力量而产生的,因为过去的烦恼造作,所以受报;烦恼又继续造作。凡所造作(有为)都是无常;无常必然是苦,为什么呢?因为无常就不自主,不自在;众生对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不能做主,所以称为苦处。

苦相

佛把一切苦归纳为三大类,叫三苦,三大类,即:苦苦、坏苦、行苦。

苦苦里面又分为八类,我们通常称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总概括称是五取蕴苦。

⑴三苦:

1、苦苦:苦受以及顺苦受的法。“受”有苦、乐、舍三种受,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苦。苦苦是指苦受。除了苦受外,还有引起苦受的种种法也是苦,被称为顺苦受法。比如你的手被火烧到,手痛是苦,而烧你的那些东西的作用也应该归于苦。我们会感觉到苦受是由嗔引起,我们要远离、要抛弃,但它又如影随形般地穷追不舍,所以我们觉得苦。八苦中的生、老、病、死、怨憎会五种苦属之。

2、坏苦:乐受以及顺乐受法变坏而引起的苦。我们享受快乐时,它却如朝露般的消失无影无踪,令人怀念,我们贪爱,就感受到苦,称为坏苦。使你感受到快乐的东西,称为顺乐受法,因为变坏所以苦。爱别离与求不得苦属之。

此苦苦与坏苦是由嗔、贪所引起的,此两种苦凡夫可以世间的智慧觉知之,称为世俗谛苦。

3、行苦:一切有为造作都是迁流变化,它包括苦苦、坏苦、舍受。我们不把不苦不乐受(舍受)当作是一种苦,但依行苦来看,它也是一种苦,原因是:“舍受”是不永恒地,它无常变化,舍受之后,乐受、苦受业接踵而来,因为它迁流变化,不能做主,不自在所以苦,此称为“行苦”。此种行苦愚痴的凡夫不知不觉,唯有圣人能觉知,称为圣义谛苦,五取蕴苦属之。

⑵人生有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

1、生苦:每个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记了。以人类来说,生时的众缘逼迫,就是苦。我们住胎时,子宫是最小的牢狱、胎儿手脚没法伸直、缩成一团,好像坐监牢,痛苦极了。此外,子宫里的种种不净,如羊水、血等,我们都得忍受,真苦;胎儿出世时,要从小小的阴道中钻出来,有如两座山压顶,母亲受苦,婴儿也受苦,这是每个做母亲的人都晓得的,所以婴儿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另外婴儿的皮肤很细嫩,一出世接触到冷热空气,身体好像针扎那么痛苦。此外,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觉得比较安全,一出世就有如迷途般,无依无靠,苦到要死,怕的要命,所以生是一种苦。

2、老苦:我们的身心衰损,朽坏,生出种种的苦受,身体老化,慢慢的不听话,不中用;而我们的心逐渐没力,想东西也越来越迟钝,样样不如人,因而觉得苦不堪言;人老不中用,皱纹满面,腰弯背娄,老态龙钟,做不了事情,苦死。有些老年人在家无所事事,又担心被子女遗弃、孤寂与疏离难以挣脱,寻取温暖与亲情难得;年轻力壮时,高朋满座,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谁也没料到晚年的境遇却是如此的孤单,寂寞与凄凉。

3、病苦:身体的四大不调,百病丛生,所以苦。病有种种,有些病很轻微,有些病很严重,有些暗病不容易查知,结果暴病而终。最可怕的是牙痛,痛到呱呱叫,家人都要让你三分,真正来讲,“吃”是病,贪东西也是病,但这些是属于心病,这儿讲的是身病。我们的身体有如机器,终归会变坏,变换就是病苦。

4、死苦:我们的寿命享尽,病逝,或是天灾人祸众缘逼迫而终。临命终时,死的境象令人难以忍受,恐怖之心油然而生。有些人死时,吓的面色变青,死相可怖;有些人在死时,不愿死去,双手抓的紧紧。如果有一天我们发觉双手不能动弹,一定苦的要命;人要死的时候,身体各部分慢慢的动弹不得,内心一定很恐慌,这就是死苦。大家都知道这生、老、病、死苦,甚至已经麻木了,无可奈何的接受;大家说反正都要死、想它做什么?但是没人讲反正要病嘛,理它干嘛?当你病了,会呱呱叫,病苦来时,就受不了。当死还没来临时,你嘴巴大,爱讲大话,当它来时,你就怕死。如果有人用刀指着你,你会吓的要命,那就是怕死--死苦;还没动到你,就吓到如此这般,等死期到来时,更不用讲了。

5、怨憎会苦:我们和冤家、仇人没办法避开,每每要见面,这就叫做怨憎会苦。比如一对夫妻,婚姻生活美满,恩爱,过后吵架闹翻了,但是为了儿女,夫妻之缘难断,必须天天见臭、面脸臭;或是打工仔,虽与老板不和,但为了家计,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天天要和不喜欢的老板见面;还有某些同事,跟你吵过一次架后,两人见面就不说话,因为某种业因缘,你不能离开他,天天要会面,这就是怨憎会苦。

6、爱别离苦:与至亲,相爱的人乖离分散,所以苦。因为某一些因缘,所心爱的人儿离你远去,你舍不得,所以感觉到苦。比如做父母亲的,女儿出嫁或是儿子出国留学,思念总在分手后开始,常挂心头。有的伤心流泪,哭哭啼啼;有的睡不着,吃不下。这些还不太严重,严重的是男女之间的情爱,相爱的人却偏偏被拆散,很多情侣就因此跳楼殉情。在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东方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缠绵伟大的爱情故事,常使同情他们的人泪流满襟。

7、求不得苦:我们用种种办法与手段,希望获得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或崇高的理想,但是结果还是得不到,这叫做求不得苦。它是最普遍的苦,因为人的欲望太多了,这样多的欲望我们没法实现或得到,所以是苦。

8、五取蕴苦:我们对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身心聚合)的身心产生执著,称为五取蕴。取是执取的意思。五取蕴刹那刹那的生灭,它一直迁流变坏,所以是苦。

总结

在这三苦与八苦中,真正的苦是发生在于“行苦”,此苦唯有圣人能觉知。佛教所说的苦与世间人所说的苦不同;佛陀出家修道,所看到的并不是世间人所知的苦受、乐受的苦而已,佛陀所觉知的苦是:这个世间一切都是有为变化,终归变灭,不能自主故苦,此苦称为“行苦”。如果佛陀没有为我们阐述,我们凡夫对它是不知不觉的,因为我们迷在苦、乐之中。这个苦必须以智慧观察,所以初学佛者应以闻、思、修中的“闻慧”来了解“行苦”是一种苦。这个“行苦”并非“苦苦”与“坏苦”,而是因为不自在,就是苦。苦圣谛中最究竟的苦是“行苦”,如果没有它,我们可以想尽所有的方法,修各种福报,追求种种的乐受;如果福报很大,在天上或人间享受五欲之乐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苦为何物,只知道乐,那么这个苦圣谛就没法成立。但实际上并不如此,这五欲之乐是包含在行苦中,因为它会变化、变坏;也就是说即使升天做天人,在天上享乐,但天福有享尽之日,乐报没了,苦报就接踵而来,所以“行苦”是真正苦之所在。

集圣谛———————————————————————————————————————

集圣谛是苦的生因,他能集生死苦,故称为集圣谛。集就是招感集取,招感就是业力被烦恼所引发出来;集取就是烦恼在造业。因为我们过去造种种的业形成力量,加上过去与种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受种种苦。所以这个集圣谛所要讲的就是烦恼以及烦恼所造的诸业行。

一、烦恼:

佛说我们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教导我们以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之。然而这个八万四千是表示多数,它说明众生有很多烦恼,我们不可能全部认识,只要认识主要的烦恼即可,它们是六根本烦恼以及大、中、小随烦恼。由于时间有限,在此只讲六根本烦恼。此是凡夫非常严重的烦恼,因为他引发其它烦恼的生起,所以称之为根本烦恼。六根本烦恼又称为十惑,它们即是:

⑴贪: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类的一生就是在这其中打滚,虚度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他束缚。我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这工作,拼命想发财,这就是贪财。同时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些人又贪吃;到了某一段年龄有对色欲(淫欲)有种种的贪求,所以说我们的人生就是为了满足五欲而过活;如牛被人牵着鼻子走,我们也如牛一样被五欲牵着鼻子走,所以五欲的贪是烦恼。

⑵嗔:就是生气的意思,这个生气有很多种类,人家骂你,不能忍受,起嗔心。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你追求;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你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⑶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

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好像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此外,对四圣谛、三宝的实、德、能,即是说对于真理的真实、三宝的功德、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无知,都是愚痴。

另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比如人家为你讲佛法,你不懂对或不对,人家跟你讲对的,你以为是错;人家跟你讲错的,你却以为讲对,这也是愚痴。

⑷慢: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比如某人的儿子修完大学课程后,那个做母亲的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或是有人养了一只漂亮的狗,他觉得了不起,带着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和财产等,都称为慢。

慢的种类:

1、有些人很有能力,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

2、有人的地位很高,你以为跟他平等,结果你觉得自己了不起。

3、自己比别人差,但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我只是不做而已,这是慢的心里在作怪。

⑸疑:对于佛法因果道理怀疑。

⑹身见: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我,乃至身心以外有我。

⑺边见:执著断、常二见。就是说认为“我”是永恒的,就是执住“常”;认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这就是执著“断”。我们凡夫就是有这两种邪见,称为边见。

⑻邪见: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它包括:对因果起不正确的知见,拨无因果;认为没有过去世,没有将来世,这些都是邪见。

⑼见取见:执著我们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我们凡夫又一个很深的执著,认为我的见解才是对的,别人的见解都是错的,这叫做见取见。

⑽戒禁取见:执著不正确的戒律,称为戒禁取见。比如有人放生,放鸡说以后不能吃鸡;放乌龟就说以后不能再吃乌龟,这其中没有因果关系,根本无此事,佛陀是根据因果道理来制定戒律,所以这是戒禁取见;甚至有人认为一定要吃素才能解脱,所以他吃素,这也是戒禁取见。菩萨道行者,为了避免因他吃肉而要杀害众生,所以吃素,这是一种慈悲心的表现,并非是为了要解脱而吃素,如果吃素能解脱,牛羊早都解脱了。

更有些人持牛羊猪狗戒,他们学习牛羊猪狗所做的一些行为;有些不吃这些众生的肉,好像兴都教徒认为牛是神圣的,所以不吃牛肉;某些教徒却认为;猪是肮脏的,所以不吃猪肉等,这些都是戒禁取见。

这六个根本烦恼妨碍我们解脱生死,其中严重的三大烦恼是贪、嗔、痴,称为三毒;在这三毒中最严重的是贪爱。(请参考《烦恼》)

爱的分类

爱的种类:

1、对乐欲、财富、权势等五欲之贪求与执著。

2、对意念、理想、观点、意见、理论、概念、信仰的贪求与执著。

3、求生存、求再生、求生生不已及永生的贪求与执著。

4、不再生存的渴求。

佛陀说我们烦恼中的“爱”是集谛的主要原因,故集论说“若爱、若后有爱、若贪喜集行爱、若彼彼希乐爱是名集谛。”就是说贪爱是苦生起的主要原因,我们对现前的事物苦苦贪求,此称为爱。

1、后有爱:我们想要追求永恒的我,追求死后的将来,而这样的贪爱,使我们死后将来再继续受生,称为后有爱。

2、贪喜集行爱:当现前的境界出现时,我们因迷惑而执著它,称为贪喜集行爱。

3、彼彼希乐爱:我们知道现前这样快乐的境界,追求将来也要有这样的境界,称为彼彼希乐爱。比如今生夫妻生活适意、恩爱,希望将来死后夫妻再结来生缘。

因为这种种的爱,使到我们死后再来生死轮回。由这个贪爱的烦恼使我们产生常、乐、我、净四个颠倒。在这个贪爱之中有一个“自体爱”,称为我执。众生对这个我执深执不舍,便无时无刻都在求生求存,求再生,求永恒的生存。因为这个贪生的欲望,使得过去、现在所造的诸业得到滋润,继续向前推动。业是过去的因,贪爱这个烦恼是现在的缘,因缘和合,我们就生生不已,一生有一生。

二、业:

我们过去及现在世所造的种种业行,它也是属于集。因为业行能集无量种众生业道于内身。

⑴业的意义:业为造作义,即是有意造作之行为称为业。业所造成之效应(果报)称为业报。此中造作之心有善、恶、无记三种,形成善、恶、无记三种业报。

⑵业的推动者:求生、求存、求再生之“有爱”滋长意志造业,是生命能继续延续及向前迈进。(请参考《业力与轮回》)

灭圣谛———————————————————————————————————————

灭圣谛即是苦灭圣谛。它说明众生可以从生死相续不断的苦报中得到解脱。灭是指灭除惑、业、苦,断著贪嗔痴等无明烦恼,不再有造作之心,究竟不生,不生所以不灭,即是涅槃。

涅槃:

本寂之性体。人说:“即心即佛,是心是佛,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涅槃即性,性为体,心为用。涅槃即是本来、本真,或称“光明如来藏”。

⑴涅槃之意义:涅槃是不生不灭之义。佛说涅槃是诸法实相,所谓“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实相即是真理,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诠释,唯有智者亲自证悟方知;故说:“语言道断,心行处灭,非妄想凡夫所能臆测。”涅槃并非因缘所生,是无为,是没有造作的,并不是语言所能阐释的,不是常,不是无常,也不是断;不是苦,也不是乐,无相可得。既然什么都不是,为什么还有这回事呢?

⑵佛陀演说涅槃的原因:因为世间所知的一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皆是无明烦恼之产物,而我们因迷惑以为有的一切事物,它们的实相是非有非无(离有无)之不生不灭。我们凡夫所知道的生灭幻相,是迷惑而执著以为有的,本来没那件事,它不是有,也不是无。如果说有,就是执著常;如果说无,那就是执著断。我们凡夫一直在这相对的概念里打转,在讲涅槃时,佛陀不讲有、无,生、灭;他讲非有非无,不生不灭。而不生不灭有会使人误解为:除生、灭之外,还有一个不生不灭,那又是错误了。

凡夫所迷惑的生灭万法之中,具有不生不灭的本性,但是因迷惑而不知不觉,认为它是生灭的。比如我们观赏《释迦牟尼传》这部电影,从佛陀降生到他涅槃,这只不过是银幕里的变化罢了,里面并没有人在生,在死,那只是一些光影闪来闪去,在这些光影中,没有生也没有灭,没有这为圣者在生,在灭。而世间的真相也是如此,它本来是不生不灭,但是我们的智慧被烦恼所遮盖,就以为他有生灭,故唯有断除烦恼的圣者,才能证得这个涅槃。此涅槃并非是在生灭之法以外,另有一不生不灭之法可以证得;而是在生灭法之中,发现到不生不灭之真相,此才可称为证得涅槃。

这世间一切生灭无常,有很多人都不要,希望能摆脱它,到一个不生不灭的地方去。但是没有这样的地方,这个的地方就在生灭无常里面,它原本就是不生不灭的。因为我们迷惑,所以以为它生灭。当一个人觉悟之后,就会发现到:原来在这生灭万法之中,一切法的本性都是不生不灭。所以证悟的阿罗汉圣者,并没逃到另一个地方去,而是在这个世间体悟到一切万法本来不生不灭,称为证得涅槃。涅盘并不属于因果,所以涅槃并不是我们断除了烦恼后所得到的果报。《金刚经》曰:“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佛陀证悟涅槃(成佛)时,无一物可得,阿罗汉证悟涅槃亦复如是。我们众生就是获得太多,这边拿,那边抓,“财产”太多,样样都放不下,所以没办法觉悟与解脱。如果有一天,我们觉悟到无所得时,即是断除了一切烦恼,那时就证悟涅槃了。

涅槃就是无生,无生所以不灭,所以涅槃有称为不生不灭。因为不生所以就非有,非有就不无,就是不是有,也不是无,故涅槃不属于存在或不存在。有很多人误解了涅槃,他们迷惑地问涅槃以后,那个人存在吗?他去了哪里?但是涅槃是无生,无生就没有灭,就不能称为有,也不能称为无。一个东西生出来,你称它为有,它灭掉了,你称它为无,没有生不能称为有,不能称为无。涅盘不属于有、无,就不能问涅槃者存在或不存在?存在或不存在是凡夫烦恼的概念。涅槃并没有一个人证到涅槃,因为觉悟涅槃的人一无所得,包括这个“我”,就是他觉悟到“无我”,既然无我,就没有我证悟涅槃。证悟涅槃就是没有烦恼的智慧,这其中无一法可得,就是这么一回事而已!

以凡夫的眼光来看,证悟涅槃者再也没有造作,他不求生,也不求断灭,他不会认为这个世间给他种种苦,要把它们断掉,他的内心没有执著与挂碍,寂灭清凉、(寂即是寂静不动;灭即是烦恼不生。)心行处灭,这和我们凡夫不同,凡夫的心无时无刻不住在一个地方造作,而证入涅槃者就没这回儿事。

道圣谛———————————————————————————————————————

道是出世间的因,解脱苦的方法,通往涅盘之路称为道。广义的说有三十七道品,狭义的说有八正道。

一、修道的层次可分为五个次第:

①资粮位:修五停心以及四念处。

②加行位:观四圣谛,即是观苦、集、灭、道谛。

③见道位:觉悟见惑,断三结,即是断除我见、戒禁取见以及疑结。所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

1、我见结:身见是一种知见,因这个知见使我们做出种种傻事,而见道的人没有我见,但并不等于没有我慢。我慢是我们的内心高举,认为有一个主体存在;而我见是执著现前的身心有一个我。所以见道的人只是破除我见,没有破除我慢。

2、戒禁取见结:守持种种不正确的戒律,见道者无此烦恼。

3、疑结:见道的人对于佛、法、僧有绝对的信心,丝毫无怀疑。

所谓见道即是见到涅盘之道路,我们听闻佛法,是听涅盘之道,并没有见。比如我告诉你从新加坡怎样搭飞机到东京,下了机要怎样搭车到火车站,从火车站怎样搭车到一个乡下,再从乡下去一间寺庙。如果你们从头听到尾,这只是听而已,但是你们真的去到那个地方,那才是见道。我们听闻了很多佛法,有一天觉悟道真的是如此的时候,那就是见道。见道的人断除了我见、戒禁取见及怀疑三种束缚他们的轻微烦恼,称为三结。

④修道位:修行者见道后继续修行,称为修道位。即是初果、二果、三果圣者,这些圣者称为有学圣人。

⑤无学位:即是证悟阿罗汉果。证阿罗汉果的圣者已经完全解脱烦恼,再也不必学习即修行解脱的方法,称为无学,所以阿罗汉称为无学圣人。

二、修道的方法:

修道的法门有很多,主要的有下列几种:

①五停心:修习以下五种法门,能制止心内的过患,然后得定而引发智慧。

观法: 所对治之烦恼:

不净观--对治贪欲--观内身不净,除色身爱;观外身不净,除淫欲爱。

慈悲观--对治嗔恚--于怨亲等观,慈心与乐,悲心除其苦。

因缘观--对治愚痴--观生死中唯有十二因缘,其中无我,无作者,无受者。

界分别观--对治我慢--观十八界各界有各自之法,无有一合相之我。

数息观--对治散乱--数出入息,系心于息而得定力。

在这五停心中的不净观及数息观是修行入道的初门,合称为二甘露门。

1、不净观:观察自身与他身的不净,为了对治我们的贪欲,因为我们对身体有贪爱,这是一种烦恼,也是一个心病,佛陀就为我们开了一帖药方,叫做不净观,我们一眼看到某人就喜欢上他,是因为认为他漂亮、干净等等,那是因为我们的智慧被贪爱的烦恼所遮盖住,看不清楚真相,而不净观是告诉我们要看他不净的地方,比如他的皮、肉、血等,没有一样是干净的,皮肤流出来的是汗,七孔流出来的都是粪,是肮脏的。皮肤下的血肉是臭腥的,肚子里所装的都是粪便,所以我们的身体是“粪桶”,不是“饭桶”。我们最严重的贪欲就是淫欲--色欲,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不净观以破除之。(请参考《四念处》)

2、慈悲观:慈悲观是要对治嗔恨心,修慈就是要给众生快乐,修悲就是要拔除众生的苦。我们要经常作这个慈悲心的观想,慢慢地对于众生就不会嗔恨,生起怜悯之心,所以说慈悲观能对治嗔恚。

3、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以对治愚痴。在这十二因缘的流转中无我、无作者,没有受者。(请参考《十二因缘》)。

4、界分别观:我们观察十八界以对治“我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六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称为十八界。我们个别观察它,里面没有一个我,这十八界合起来的一个整体,称为一合相,它也不是我,所以观十八界可以对治我慢。

5、数息观:称为阿那波那,译为持息念(数息)。修数息观对治散乱的心,我们的心如猴子般跳来跳去,所以要把它系在呼出吸入的息气上,慢慢的心就会平静下来。这五种修行方法称为五停心,它可使我们的烦恼:贪、嗔、痴、慢以及不定的心平静。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所谓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及法念住

四念住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四念处对治我们的常、乐、我、净四颠倒。

1、身念住--观身不净:观色身四大不净,乃至外境亦不净,以对治身体干净的颠倒想。

2、受念住--观受是苦:观六根所生受,及受的苦乐舍,三种皆是行苦,因为它无常变化,不能做主就是苦,所以观受是苦对治乐的颠倒。

3、心念住--观心无常:观六识心生灭最迅速,无有一念停留,我们的心念一念一念在那儿变化,佛陀说吾人之身还有几十年慢慢地发生变化,可是我们的心念一秒钟却不知道变化多少,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观心无常。众生执著这个世间有一个精神不变的我--心。这是一种颠倒,一种错误,这个心是变化无常的,并不是永恒不变,所以要观心无常。

4、法念住--观法尘及一切法无我、无我所,而我们执著有一个我,所以我们要观法无我。

四念处必须从观身不净,而观受是苦,然后观心无常,最后观法无我。因为身体的活动叫粗,受比较微细,心比受微细,而法是最微细的。(请参考《四念处》)

③、八正道:此八正道是道谛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

1、正见:对事的如实知见,出世间的正见唯有在见道者最为清净;对宇宙人生生死与解脱之四圣谛理,智所证知,直窥实相。世间正见只是一堆经验所积累的知识,是通过名称、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之正确分别罢了。出世间正见唯有通过修禅定及放下一切杂染心才能生起。若依多闻佛法而分别邪正因果,也能生起正见,所以正见由多闻、思维、修持得来。

2、正思维:没有贪嗔等烦恼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故又称为正欲或正志。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业的行为。比如说蟑螂损害人类是害虫,我们应该杀它,如果这是正确的道理,那人类损害其他的众生,它们也应该杀我们!这是不正确的思维,因为这其中掺杂了“我”的烦恼,以人为中心,认为有损人类利益的是害虫,所以我杀它不要紧,它杀我不行!

3、正语:即戒止口之四恶业。

①不妄语欺骗。

②不两舌,搬弄是非;或发表引起两者间之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

③不粗恶口骂人或苛刻、酷毒之讽刺等。

④不作无意义及无利益之空谈或花言巧语--绮语。

不讲这四种话语就是正语;我们应该合理、真诚、以及和蔼可亲的话。

4、正业:不是正当的职业,而是正当的行为,即戒杀生、邪淫、偷盗等,行为善良,不侵害一切众生就是正业。于修道时,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住。

5、正命:以合法不损害他人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乃至不贩卖众生、军火、杀生器具、醇酒、毒品或嫖赌等。若是出家众,则如法求衣服、饮食、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

6、正勤(正精进):精进努力离恶向善,即精进修道。这里的正精进专指修禅定而言。正勤有四,所谓四正勤即是:

①未生善令生

②已生善令住

③未生恶令不生

④已生恶令灭

7、正念:以世间法来说,不生邪恶之心念,称为正念,反之则是邪念。以修行来说即是忆念正法,如四圣谛、八正道、四念处及菩萨道等等修行方法为正念。于修道中不忘失所修的法,心念时时明了不忘失,比如念佛,对于念佛的境要明记不忘,这叫正念;如果念佛时想吃东西,是不正念,即使在念佛时想要去救人等好事,若不觉知心已随境转,也是失去正念。这个八正道中的正念偏重于定学,即是你所修的法或境,要保持它,称为正念;如果没办法保持它,即是失去正念。

8、正定:心一境性,不向外驰散,正定有初禅至灭尽定,禅定时的用心不外两种情况:

①止(三摩地):即入定,心一境性,并非不起念,而是心念保持在单一之定境中。

②观(毗婆舍那):于定中起智慧,用佛法观察实相。

修“止”能暂伏烦恼,但不能除去烦恼;修“观”则能除去所对治的烦恼。

〔戒:正语、正业、正命

〔定:正勤、正念、正定

〔慧:正见、正思维

三、总结:

八正道有时又被解释为两种:一者、世间之八正道,即是正确生活之标准。二者、出世间之八正道,即是修解脱道之修行者所应遵行之生活标准。八正道是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之生活方式,唯有八正道才能净化众生的身心。它是一条通过德行(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定)而走向体证世间实相的途径。


在《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普光正见如来对颠倒女人宣说了十二因缘:“

(1)无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著,此谓“无明”;

(2)行:造作义,指一切行为,即依无明所造的善恶业;

(3)识: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

(4)名色: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个月的中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6)触:即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

(7)受:即领受。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8)爱:即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

(10)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11)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汝当谛听,我当依过去诸佛说十二因缘法: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颠倒当知,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生死苦趣。若有人见十二因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见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汝今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汝今以得佛性清净,堪为法器。”

释常愍语译:

你要专心听看,我依过去诸佛所说的十二因缘法,对你解说一次。

一切众生,实是本来清净,由于过去一念无明妄动,便有行为造作,有行为造业便有入胎之识。有入胎之识便有现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出胎后,六根就会有六种触觉,有六种触觉便有六种感受。有感受便懂得爱,懂得爱之后,就会执着,极力去夺取,有所夺取,便会形成未来世之业因。有了未来之业因,就会领受来世之生。有生就必然会有老死,及一切忧愁悲伤苦恼。这就是十二因缘的顺生门。若是没有无明妄动,哪里会有行为造业?没有行为造业,哪里会有入胎之识?没有入胎之识,哪里会有胚胎这个色身?

没有色身,就不会有六根存在。没有六根,就不会有六种触觉。没有触觉就没有感受。没有感受便没有爱。没有爱就不会有执着夺取。没有执着夺取,就不会有未来生之业因。没有未来生之业因,就不会有未来世之生。没有生,就不会有老死,及忧伤悲苦。这就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颠倒,你要知道,一切众生不能观察十二因缘之法,是故轮转于生死苦海中。昔有人能观察十二因缘之法,即是能见实相法。能见实相法者,即是见佛。见佛者,即是见佛性。何故这样说呢?一切诸佛,都以此十二因缘法为法性。你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法,即得到佛性清净,堪为佛门法器。”


三十七道品,为梵语bodhi-pakşaka 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为四圣谛中道谛的仔细开展,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是趋向解脱、获得证悟的道路。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指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四念处

北传观念:

1.身念处:

观身不净,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

2.受念处:

观受是苦,即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

3.心念处:

观心无常,即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

4.法念处:

观法无我,即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

主要对治执身为净、执受为乐、执心为常、执法为我的“四颠倒见”。

南传观念:

1.身念处,观身如身;

2.受念处,观受如受;

3.心念处,观心如心;

4.法念处,观法如法。

意为如实观察当下身、受、心、法的展现,不去干涉和预设结论。

四正勤

1.未生恶法令不生;

2.已生恶法恒令灭;

3.未生善法令出生;

4.已生善法令增长。

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是基本的佛法,是四种定境,又名四神足或四如意分,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三科。四如意足的梵文叫作catvāra ṛddhi-pādāḥ,是得神胜如意的四种定,名为神足,又可称作为神妙的、神奇的力量,但其真正的意思是有四种神妙的脚,是以定为足。如意足,是神用自在、自由自主。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愿、意志,不受外境的影响;可以约制内心的烦恼,不会表现成为不善的动作及语言。

一般人修习禅定,目的是希望入定,在定中,自然不造恶及不善业,暂时不起烦恼、痛苦,然而并未能从潜在的烦恼随眠中真正解脱出来,出定之后,瞋怒骄慢等心还是存在。若依佛法道品的次第修行,由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继续修习增上,便能达到如《大智度论》卷十九所云:「行者如是得四念处实智慧,四正勤中正精进,精进故智慧增多;定力小弱,得四种定,摄心故,智、定力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这也就是说在三十七道品次第之中,四念处、四正勤的修习,重点在于智慧增多,定力则不足,故须再以修习四如意足的禅定,方能使得行者的智力与定力相等,所以称之为如意,所愿皆得故。

又云:「问曰:四念处、四正勤中已有定,何以故不名如意足?答曰:彼虽有定,智慧、精进力多,定力弱故,行者不得如意愿。」这也就是说,在修习四念处、四正勤中,虽也有定,但以智慧精进之力为多,定力较弱,所以不得如意愿故。

四如意足,亦名四种三摩地,《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云:「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以欲、勤、心、观,四增上力,所得三摩地。以观慧及禅定之力,将烦恼由而细,逐层伏断。三摩地即是定、等、持、一境性。下面即依《瑜伽师地论》来介绍四种三摩地: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

欲三摩地

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若于是时,纯生乐欲,生乐欲已,于诸所有恶不善法,自性因缘,过患对治,正审思察,起一境念;于诸善法自性因缘,功德出离,正审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修习故,触一境性,于诸所有恶不善法,现行诸缠,能令远离,而未永害,烦恼随眠。」

【随眠:梵语anus/aya,巴利语anusaya。为烦恼之异名。烦恼随逐我人,令入昏昧沉重之状态;其活动状态微细难知,与对境及相应之心、心所相互影响而增强(随增),以其束缚(随缚)我人,故称为随眠。】

欲增上力,就是有个意愿、期待、希望,想要如何才能得定。首先,就要对治种种不善的烦恼心,看看这个烦恼是真的有吗?它的本性又是什么?如果知道它只是一种虚妄的妄念,不是实在的,那为什么还要有烦恼呢?执着自己的烦恼心,反而变成了麻烦,只有不断地观察自己的心,知道所有一切的妄念,无非烦恼。也就是观察恶法及善法的自性因缘,使得妄念越来越少,到最后达到心念的统一,称为「起一境念」、「住一境念」,而得远离「恶不善法」及「现行诸缠」,不过尚未永除「烦恼随眠」。

勤三摩地

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若于过去未来现在,所缘境界,能顺所有恶不善法,能顺所有下中上品烦恼缠中,其未生者为令不生,其已生者为令断灭,自策自励,发勤精进,行彼所缘,于彼境界自性因缘,过患对治,正审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于诸所有恶不善法,现行诸缠,能令远离,而未永害,烦恼随眠。」

勤增上力,又叫精进增上力。过去的已经过去,不要再去管它;未来的还没有来,让它不要产生;现在有的妄念,不执着它,赶快停止。这个名为「能」调「顺所有恶不善法」,也是「能」随「顺所有」「烦恼缠」缚。这个时候的心,只有清净的一念境,必须不断地观察现在这一念,停在现在这一念上。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够这样不断地练习,即使还没有达到《金刚经》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程度,但是方向相同。从有间歇的一念,成为持续的一念,便是「心一境性」的三摩地,住此「心一境性」,便能远离「所有恶不善法」及「现行诸缠」,不过尚未永除「烦恼随眠」。

心三摩地

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若复策发诸下劣心,或复制持诸掉举心,又时时间修增上舍,由是因缘,于诸所有恶不善法,若能随顺恶不善法及诸善法,若能随顺所有善法自性因缘,过患功德,对治出离,正审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

心增上力,即是持心不昏、不散、不掉举,名为奢摩他。要时时省察自己的心,念念不断观察自己的心,是否有掉举等的现象,发现了马上要舍。此即是随顺一切恶法及善法,如理审察其自性因缘,或为过患、或为功德,或对治、或出离,便能得三摩地而住于「一境念」,而发起「一境性」。此三摩地,虽能远离所有恶不善法及现行诸缠,亦尚未能永除「烦恼随眠」。

观三摩地

观增上力所得三摩地:「若于能顺恶不善法,作意思惟,为不如理;复于能顺所有善法,作意思惟,以为如理。如是远离彼诸缠故,及能生起诸缠对治,定为上首,诸善法故,能令所有恶不善法,皆不现行。便自思惟:我今为有现有恶不善法,不觉知耶?为无现无恶不善法,不觉知耶?我今应当遍审观察。彼由观察作意增上力故,自正观察,断与未断,正审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触证,心一境性。由是因缘,离增上慢,如实自知:我唯于缠心得解脱,未于一切一切随眠心得解脱;我唯获得及已修习,诸缠对治,定为上首,所有善法;而未获得及未修习,随眠对治。」

观增上力,观是观察审思的意思。观察自己是否正在用功,随顺一切恶法,为不如理,随顺一切善法,为如理。远离诸缠,对治诸缠,皆由如理思惟,如是反覆遍审观察,便能得三摩地,便是能「住一境念」,而「触证心一境性」,「离」未得谓得、未证谓证的「增上慢」心。故其自知,唯于现行诸缠,心得解脱,未于一切「随眠」,心得解脱,尚须修习,对治一切随眠之法。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又云:「彼由如是四三摩地增上力故,已远诸缠,复为永害一切一切恶不善法,诸随眠故,及为修集能对治彼诸善法故,便更生起乐欲策励,广说如前修四正断,加行道理。」

四如意足,即四种三摩地,虽能以之远离恶不善法的现行诸缠,尚未永除一切恶不善法的诸种随眠,必须更生乐欲策励,修集对治此等随眠的诸种道品。

1、欲神足(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发起近下;

2、勤神足(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由不断止恶进善力发起的定;3、心神足(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由心念之力发起的定;4、观神足(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由观想佛理之力发起的定。“断行成就”是要修行者断除一切障碍三摩地的不善等法,从而转进修习三摩地行,即用欲、勤、心、观四法来引发和修证这四种三摩地。欲等四法,求定称心、趣定自在,故又称“四如意足”。佛教认为,修行这些禅定,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的能力。

五根

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

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

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

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

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五力

1.信力,信念增长,能破诸疑惑。

2.精进力,精进念增长,能破身心懈怠。

3.念力,念念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定念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

5.慧力,慧念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七觉支

(梵文 saptabodhyanga)

1.择法觉支,能拣择诸法之真伪及适宜与否;

2.精进觉支,修诸道法,勇猛精勤;

3.喜觉支,契悟真法,心得欢喜;

4.轻安觉支,获得身心轻安愉快;

5 念觉支,铭记所修定慧法而不忘失;

6.定觉支,摄心不散而入定境;

7.舍觉支,舍一切法,平心坦怀。

八正道

1.正见,见四谛之理而明之;

2.正思维,思维四谛之理而使智慧增长;

3.正语,不说任何非理之语;

4.正业,去除一切邪恶行为;

5.正命,以正当的职业和方式生活;

6.正精进,勤勉修习趋向涅槃之道;

7.正念,意念正道而无邪念;

8.正定,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


十八不共佛法,就是佛特有的十八种功德法,这十八种不共通于声闻、缘觉与菩萨

(1)诸佛身无失.

即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的缘故,一切烦恼皆尽,所以身无失.

(2)口无失.

即佛具无量的智慧辩才,所说的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

(3)念无失.

即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著,得第一义的安稳。

以上三法指佛的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

(4)无异想.

即佛对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

(5)无不定心.

即佛的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

(6)无不知己舍心.

即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

(7)欲无减.

即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

(8)精进无减.

即佛的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

(9)念无减.

即三世诸佛的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

(10)慧无减.

即指佛具一切智慧。

(11)解脱无减.

即佛远离一切执着,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的习悉尽无余。

(12)解脱知见无减.

即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闇障。

(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以上三项,乃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

(16)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

(17)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

(18)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

上三者是说佛的智慧照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所有一切事,皆通达无碍。


菩萨的十八不共法,即有别于于声闻、缘觉,菩萨特有的十八种功德法。

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行施不随他教。

(二)持戒不随他教。

(三)修忍不随他教。

(四)精进不随他教。

(五)静虑不随他教。

(六)般若不随他教。

(七)行于摄事,能摄一切有情。

(八)能解回向。

(九)方便善巧为主,自在令一切有情有所修行,复能示现于最上乘而得出离。

(十)不退大乘。

(十一)善能示现于生死涅盘,而得安乐,言音善巧能随世俗。

(十二)智为前导,虽现前起种种受生,而无所作,离诸过失。

(十三)具足十善身语意业。

(十四)为摄诸有情,恒不舍离,常能忍受一切苦蕴。

(十五)能为示现一切世间之所爱乐。

(十六)虽于众多苦恼愚夫及声闻中住,而不忘失一切智心,如宝坚固清净庄严。

(十七)若受一切法王位时,以缯及水系灌其顶。

(十八)能不舍离诸佛正法示现悕求。

菩萨的十八不共法,是菩萨自觉觉他并求觉行圆满的体现.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